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

Memory.学前(二)

(不太习惯第三人称,还是换回第一人称吧)

很喜欢Jay的《听妈妈的话》:

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
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
我却在学画画
对这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
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
我说我要一架大大的飞机
我却得到一台旧旧录音机
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
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得这段话

有 调查表明,孩子的外貌等物理特征受母亲影响较大,而性格等精神特征则更取决于父亲。因此上面的歌词不妨改成“听爸爸的话”。从屁颠屁颠学步、咿呀学语开 始,直至初中低年级,都是爸爸扮演着人生导师的,不过那并不说明我身上会有太多他的影子,事实上,在踏入象牙塔之前,每逢晚饭时间,父子俩经常在饭桌上就 一些“可挖坑型话题”进行火星四溅的交流,俗话说,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,幼齿时期我高举耍无赖大旗,但在我企图转型为逻辑型时,却发现罗列已知条件接 着循循善诱逐步下套的辩论方法对我爸根本不起作用,就像传说中当时只有DennyLiu的慢半拍反应防得了林希文的假动作一样。

他们那代人是不幸的,爸爸当年为了让叔叔留在城里,插队到了崇明五四农场,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那里是他和妈妈相遇的地方,说得酸点,也算是邂逅了:)
我 一直相信,若不是时代的错误,凭借爸爸的洞察力、勤奋和固执,定能披上一星传奇色彩,在农场的时候,大伙下来班就天南地北地海吹,或是跳舞,只有他会独自 在一边阅读那套改变了那一代许多人生活的《数理化自学丛书》,没有老师和同学,孤独的行者。返城以后,爸爸考上了当时还很强大的立信会计,后来奶奶退休, 顶替名额给了爸爸,让他也成了真正的广大劳动人民一员,也是在这个时期,欧阳平同志和周濓民同志喜结连理,婚纱照上老爸形象还算凑合,一手由我妈挽着,一 手持一副白色手套,据观察,那个年代的婚纱照都是这副刻板的样子。

在我出生以后,爸爸曾经有机会成为现在大热的金融投资业的先行者。那时 他应聘一家投资信托公司,被录取了,权衡再三,放弃了。理由是,留在出版社工作中午有空骑车赶回家抱我到院子里晒太阳。看客,你被感动了吗?或许,如果更 换了那份更有前途的工作,很大概率就从经济上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轨迹,受益更多,但是这也就不是我爸了。这是最让我觉得自己亏欠爸爸的一件事,若非如此,他 不会失去这个机会,不会现在还是一个事业上并不十分突出的男人,只能再次说一句,真是可惜。

我爸有一个信条,那就是严格约束加大棒政策, 几乎没有胡萝卜,相形之下我妈只是比较烦人,在如何收拾我这一命题上跟爸爸还差得很远。在后文中会提到我小时候的种种事迹,那些事情很多都附带着我爸的一 顿打,打完以后,妈妈和奶奶会说,先来吃饭吧,吃完再XXXX,然后爸爸会枪毙这一决议,让我饿上个半小时,“脑子里记记牢!”… 后来一直觉得自己骨头挺硬,小时候的被打经历应该起到蛮大作用,不过自从初二以后就没有被爸爸再打过,反而有点心慌,怕看到他失望让他叹气。至于与大棒相 辅相成的另一面:严格约束,我始终觉得是值得商榷和有争议的,爸爸几乎就是强加他认为对的事情,极尽所能禁止认为错的那些东西。豪不惭愧得说,小时候我还 是尽显足球天赋的,无奈爸爸只是难得允许我在弄堂里和伙伴们踢踢野球,而后来上了小学,N次企图参加校足球队,都被他扼杀了,因为他是那种典型的觉得22 个人抢1个球还不如每人发1个的人。直到今天,我在7点钟看体育新闻的时候,家里的电视机还是会被无情得切到新闻联播…

初中毕业的时候曾 经让同学给我写过校友录,其中一个问题是:你最崇拜的人是(or你的偶像是)_____ ,有人写的是“老爸”。就我而言,虽然爸爸的智慧、冷静与沉着、为我作出的牺牲毋庸置疑,但我并不崇拜他,那比生活在虎父的阴影下好不了多少,我只是我。 爸爸,当然还有妈妈,成功得完成了他们的引导,把我至少培养成了一个积极向上、正派的人,那就够了,剩下的,该由我自己走。

没有评论: